_secar.ico"/>
送出查詢

資訊公告
資訊公告

資訊公告
311月

臺大EMBA執行長李吉仁:聯強國際 創造3%優勢差距的策略


作者:李吉仁(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兼臺大EMBA執行長)

(本文取自『3%的超越─透視杜書伍的聯強國際經營學』導讀)


  自從2004年四月,有機會邀請聯強國際的杜書伍總裁到臺大EMBA的『高階管理』課堂上,討論聯強國際的營運模式與成長挑戰以來,我對進一步發展聯強國際這個個案,便抱著濃厚的興趣。尤其,聯強國際在過去十年(1995-2004年)能夠以每年將近35%的複合成長率,在競爭激烈、日趨微利的資通訊產業中勝出,成為亞太市場的通路領導廠商,而聯強國際更晉身為台灣的十大品牌,這自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策略個案;個人認為若能將聯強國際的成長經驗,轉化成經營管理的學習素材,不僅可以嘉惠學子與社會大眾,更可以將台灣的管理經驗帶上國際知識舞台。


  本書的正式出版,一定程度滿足了這樣的需求。作者郭晉彰先生跟隨杜總裁多年,不論是對聯強國際的經營模式與成長歷程,或是杜總裁的經營思維,都有精準的掌握,相信可以提供讀者如親身走過聯強國際成長軌跡的學習感受。為協助讀者在細嚼內文之前,能夠對書中的內容有較為結構化與理論性的解析,以下便分別從創新經營模式、資源承諾與管理、與組織領導力等三個方面,來討論聯強國際能夠成功地建構其通路王國的重要因素。


  解析一個企業的營運模式,必須從其價值主張(value proposition)瞭解起。聯強自從1990年初期決定由元件的品牌代理商,開始轉型為專業通路商,其核心價值主張也隨之轉變成提供零售商無庫存負擔、即時供貨的配送服務,也就是『賣多少、補多少』的服務。此一價值主張迥異於傳統通路商所採用的塞貨策略。後者這種以高進貨量換得低進貨成本的『行規』雖行之有年,卻容易造成需求鏈(demand chain,即產品出廠後到使用者手中的價值鏈活動)上的供需量的不均衡,供需資訊更被嚴重扭曲,只要存貨跌價的速度快,閃避不及的廠商便很容易被『燙傷』。


  聯強的『賣多少、補多少』的價值主張,觀念看似簡單,但策略的實現必須有多品項、多品牌的產品組合,以及有效率的物流系統與運籌中心的支持,方能讓貨源與零售商這兩個『池塘』的風險,透過聯強的運作體系去調節,從而降低整個需求鏈的存貨風險。為了實現這個策略,聯強自1993年以來,陸續在林口等地,建構了自動化倉儲運籌中心,以及130輛能夠進行一日三配的物流車隊,此一高密度與高涵蓋率的物流實力,遂成為其競爭優勢的基石。


  隨著物流與運籌體系的成型,聯強於1994年開始利用逆向物流的概念,切入資訊產品快速維修的服務活動。由於維修的根本問題在於修好後等待送回的時間過長,有了物流與運籌體系的支持,以及邊做邊學的建構維修體系,聯強將原本難以獲利的維修活動轉化成專業化的競爭優勢。此一優勢不僅讓零售商與供應商逐步『放棄』了維修活動的控制權,更讓提供維修成為產品配銷的附加價值,而當競爭對手無法在短期內複製其維修的後勤架構時,聯強所推出的『30分鐘完修』、『手機2年保固』等訴求,形同墊高了競爭廠商的經營成本;2000年後,聯強更將其附加維修的優勢,用『聯強貨』的概念轉化為通路品牌價值的基礎。至此,以效率物流與精準運籌為基礎的優勢,逐步轉化成競爭的阻絕機制(isolating mechanism)。


  相對於戴爾電腦(Dell Computer)在1985年以依單生產(BTO, Build to Order)模式,有效降低了供應鏈的存貨水準,從而成為個人電腦市場的盟主,聯強的創新營運模式,其實可以稱為需求鏈上的DTD(Deliver to Demand)模式,也讓聯強得以登上亞太地區3C專業通路商盟主的寶座。由此可見,創新經營模式對競爭優勢的形成與成長的重要性。


  當然,除了創新經營模式外,競爭優勢的形成需要投入策略性的資源,方能成為競爭對手的模仿障礙(imitation barriers)。在聯強的經營模式裡,對物流、運籌、與資訊系統的持續投資,實乃關鍵性的決策。聯強在資源配置與系統建置上,明顯採取自行開發、專屬化、整合管理、漸進式投資、經驗累積與快速複製等決策思維(參見第五、六章);這些資源的持續投資,初期對營收的影響並不顯著,但1996年後,營業費用占營收的比重從6.3%降到3.6%,其後八年,國內的營業額成長了將近四倍,而營業費用比率仍維持在3%以下的水準,顯見聯強內部各系統已經建立起一定程度的協同性(coherence),相較於競爭者平均需要6-7%的營業費用比率,兩者之間大約存在著3%的差距。杜總裁稱這是聯強獲利的『防炸鋼板』(第116頁),但反過來說,只要聯強的營業利潤率不超過3%,除非競爭者走特殊利基市場,否則,這3%的優勢差距便是讓競爭者難以獲利的關鍵。


  這個競爭結構與策略思維,與美國的零售業巨人、全球第一大企業,沃爾瑪(Walmart)公司,極為相似。沃爾瑪也是從鄉村地區市場起家,逐步練兵,建構了優異的物流與連鎖營運體系,再全面擴散到都會地區市場,其營業費用比率較同業少了5%,但該公司將此營運優勢差距,支持其每日低價(every day low price)的銷售策略,使其競爭對手必須在價格上應戰,無力進行營運體系的更新,自然無法縮短此一競爭劣勢。


  學理上,我們稱這種競爭策略為以提高競爭對手成本(raising rival’s costs)的阻絕策略,其策略基礎在於優勢的因果模糊性(causal ambiguity),以及競爭者存在不確定的模仿性(uncertain imitability),而3%的優勢差距,便具體反映了這兩項策略的本質。


  當然,任何競爭優勢的建構,脫離不了組織執行力的支持,聯強國際的個案自然也不例外。如同大多數的公司一樣,聯強的組織執行力,與杜總裁的管理風格有極大的關係。本書對於杜總裁在事業方向的取捨、系統邏輯的敏感度、整合組織資源的耐心、以及溝通管理觀念的細膩度,都有相當寫實的描繪,而杜總裁的這些領導特質,充分反應在聯強國際極具特色的內部管理制度與文化上(第十四、十五章),例如:月報制度、自我成長衡量、升等報告制度、以及EMBA專欄等,都是厚植組織能耐的管理作為,尤其是公開在網站上的聯強EMBA專欄,更展現杜總裁對管理的獨特微觀闡述(articulation)能力。


  綜觀全書,聯強國際可說是一個絕佳的策略個案,她不僅讓我們深刻學習到如何透過專業化分工建構核心能耐,再藉由能耐形成優勢、驅動企業成長的實務歷程,也印證了競爭優勢與策略的理論本質,而杜總裁凡事回歸根本(Back to Basics)的管理思維,以及對管理細節的力行精神,也讓我們上了一堂寶貴的CEO學。做為一個策略管理的教育工作者,個人衷心感謝聯強國際分享他們寶貴的企業經營經驗。


 


◎歡迎轉寄,唯聯強國際或原作者保留所有著作權利。


ENQUIRY FROM

總數0 總計$0